如果只看一個晚上好不好玩瘋不瘋,很多事就做不到了:訪 THE WALL 總監 Spykee(二)

(顯圖 [左至右]:Drinn、MJ、Spykee、James Ho)

2018 年底,公館知名音樂場地 THE WALL 傳出經營團隊更替。由大浪漫娛樂集團接手,旗下 Spykee 轉任總監。DJ 出身的 Spykee,曾為滾石唱片行銷、The Wall 活動企劃,自創派對品牌 Dance Rock Taipei、唱片行/廠牌 2manyminds Records。在本次訪談中,我們將從 Spykee 個人經歷、接手後的方針,以及未來規劃……等面向切入,逐步釐清 THE WALL 未來的方向。

2018 年夏,由於 6 月起 THE WALL 與 Somke Machine 團隊結束合作,Spykee 於是開始接手夜間(即原 Korner)的場地活動規劃。根據其 2015 年起《THURSDAYS@Korner》活動的基礎,逐漸轉型成為目前 THE BAR。本段著重討論轉型概念、場景與人群的關係。

  • 2manyminds Records 唱片行時期,你曾以近年日本 city-pop 的回潮,引進不少所謂 neo city-pop 相關音樂並強調「groove」的重要,並希望大家聽演唱會都知道如何隨著音樂擺動。扣回舞曲和舞廳的關係,既然希望大家更懂得用身體感受音樂,為何捨棄「跳舞」而走向「聊天喝酒」酒吧形式?

Spykee:這裏我想先提一個所謂「DJ Bar」的概念:日本有很多這樣的酒吧,有完整的 DJ 硬體設備、良好的音場、不算大的舞池、可站可坐的吧檯與座位,有些時候做編制簡單的 live 演出,現場除了酒也可能會販售當日限定的下酒菜。

而這些不同的夜生活體驗,在台北通常是分開的,比方說要聊天喝酒就去沒有舞池的酒吧,想跳舞的人會去大一點的 club,而到 live house 看團的人很多根本不把 DJ 當一回事。何以分開?因為夜生活通常具有明顯的目的性。所謂的目的性,比方說像看團、聽某個 DJ、或專程來拼酒這些,有明確單一的目的,對店家對企劃對客人來說,這些目的都是明確好掌握的東西。但我覺得 DJ Bar 的概念,是把夜生活以一種像逛  IKEA 的方式在進行的狀態——你不一定是為了買傢俱而去逛 IKEA,很可能是想要參考房間的擺設,或是想吃冰淇淋再順便買些瑞典食材,又甚至只是想看好看的路人而已;這樣的一個氣氛,我覺得就是 IKEA 的「groove」。

……DJ Bar 的概念,是把夜生活以一種像逛  IKEA 的方式在進行的狀態——你不一定是為了買傢俱而去逛 IKEA,很可能是想要參考房間的擺設,或是想吃冰淇淋再順便買些瑞典食材,又甚至只是想看好看的路人而已……

Han:比較「生活化」吧。在日本,聽音樂、喝下班酒、逛唱片行這些事情確實比較像是習慣而非雅癖……

Spykee:台灣比較是「有哪個團要來 / 要演出」才抱著去大型演唱會的心情來參加,坦白說就是打卡心態(這也是目的性)。當然,日本也是這樣的人比較多啦,但整個場景裡會有一群固定人口,是很習慣沒事就去看看哪些地方今天有些什麼表演的。那這樣當然場地比較有生意,企劃也比較有動力,新團也能更快受到關注或養出自己的樂迷。台灣就真的是幾乎沒有這種族群,甚至連同行都對新團動向很不敏銳。

我常很喜歡觀察 DJ Bar 裡距離 DJ 台稍遠的客人,他們可能一邊跟人聊天,一邊以頸部擺動對音樂作出回應,而隨著離 DJ 台越來越近,人群的擺動從頭、頸、肩,來到整個身體。隨音樂擺動對我來說不是看表演去 party 的時候才要發生的事,而是很自然地跟著節奏所產生的反應,所以跳舞這件事並沒有被捨棄,而是希望讓它同時可以在聊天喝酒的狀態下發生。這樣的好處除了自然不拘束,也讓 DJ 選曲的可能性變得更大。那完全不是 club 裡五光十色或暗無天日的狂舞狀態,相反地正是因為在一個接近素顏狀態的簡陋空間裡,就跟著節奏動起來,與朋友聊天喝酒時,聽著音樂的是你的身體——對我來說那是 groove 最理想的意義所在。

62040850_2577605742274077_4951393407277727744_n

那完全不是 club 裡五光十色或暗無天日的狂舞狀態,相反地正是因為在一個接近素顏狀態的簡陋空間裡,就跟著節奏動起來,與朋友聊天喝酒時,聽著音樂的是你的身體——對我來說那是 groove 最理想的意義所在。

Han:說起來這幾年也是認識不少人,從朋友的朋友變成大家的朋友,或者我也是喜歡去搭訕那些跟我一樣一個人來的客人,像波波、Yvon、吉兒……

Spykee:對啊,其實多嘗試幾次一個人去看演出,也會發現很多人都是一個人去。大浪漫寺尾老闆就說,以他個人角度覺得,看演出最適合的狀態就是一個人去。這點我會延伸去想,就是一個人去看久了,就會在那裡變成常客,然後店裡不止你一個人是這樣的,大家就會自然一個人去,但去了都會有認識的人在。

然後像波波,他其實以前看演出的時候就是這樣吧,我常常看到他,但那時候不認識,是之前找店員時牛蛙推薦給我,後來波波來上班,來THURSDAYS玩,就自然地把他的朋友也帶來了。

61262469_1359358404218552_4579004173458079744_n
波波從樂迷、顧客成為 2manyminds Records 唱片行店員

我覺得像蕭,小賴,或是還有一個常跑中國從事拍片工作、幾個月不在台北但一回來就來報到的先生——到現在都還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 (Han:就是 Yvon 啦!)——啊還有你啊、李顥這票跳舞圈的,就真的一開始是基於單純的動機來看看,然後各自因為有趣的原因被吸引。那裡面最有趣的在於,在其他地方,甚至就喜歡的音樂類型來說,大家各自很可能不會有連結。另外像 Ahblue、官靖剛或是錦州組的也是,現在 THE WALL 加上 THE BAR 的狀態很適合他們一直以來想做的活動,而且不管是敲團做 live 或是 DJ,都在這裡長成獨特又好玩的樣子。

大青姐在我還沒開始接觸 DJ 時,就每個禮拜都在 Spin 看到他,後來看表演、開始辦表演的時候也是,都看到他一個人來去,一個人享受音樂。其實很多年前有次因為演出的品質感到很氣餒,在那時候的 blog 寫了些話,結果居然收到大青姐寫來鼓勵的信,我不知道他記不記得(笑),但在那之後一直到現在,我非常感謝他對所有努力帶來這些夜晚的大家給予最最實質的支持。

  • 這邊再稍微深入,我們回顧一下在 THURSDAYS@Korner 的經驗,當時在經過兩三週嘗試,你把戰場從走道區相對寬闊的 Korner,轉換到  THE WALL 入口處的小空間 Outer,你的設定就已經是現在這樣了嗎?就我所知當時禮拜四的常客,至今仍有些不習慣從 Outer 到 THE BAR 的轉變,某種程度我們也算是從「金曲舞池」轉變到一個更廣的選曲導向 DJ 風格吧?

Spykee:我覺得應該是說,目前 THE BAR 想要規劃成的樣子,是我對 Live House 裡酒吧的理想型,而當時的 Thursdays 比較是一個每週一次的派對。

其實最早 Thursdays 是使用現在 THE BAR 的 DJ 台,然後將 KORNER 大舞池用布簾隔成一半,將場地變小,四周放些高腳桌這樣。我那時候是有感覺好像哪裡怪怪的,但是說不出來什麼問題,而大概是兩週後的週四前面有樂團活動,所以必須要改成用 Outer,一換到小房間就覺得舒服許多,後來就一直使用下去。我覺得最主要第一點,就是小房間的整個能量是集中的,而且容易擠滿,第二個就是當時仍然是以 KORNER 為名營業,一些電子樂迷一來,看我們把大舞池隔小,放些 80、90 就瞬間白眼走人,那換到小房間可以直接有一種「今天不同於週五六」的開宗明義,預先過濾掉這種不合 tone 的誤會。

換去 Outer 之後過了大約半年,再加入包括你、Yella Tee 等這些 DJ 陣容,後來就開始不斷成長,變成那種傳說中平日也會大醉一波的奇蹟派對,當然也包括你說的「金曲舞池」部分。但其實這個就是「派對」的特質,而不是一間店,一間店是需要很多不同的 content 去組成它的樣子,而不是每天都要有人醉攤在那裡——會這樣的店通常音樂都很難聽——所以我覺得金曲系列夜的企劃絕對可以繼續,畢竟它就是企劃的一環;只是最近在思考如何以真正的「tribute」概念去做,深度挖掘、專業接歌,而不是目前一般比較譁眾取寵的、錢櫃大包廂的作法

(曾經的 THURSDAYS 國歌……)

Han:喔喔,那應該是說,週四那個樣子雖然定型,但其實也縮限了 DJ 選曲的自由度。之前我對搞不清楚狀況跑來要求 DJ 播放「Techno」的人也是很火大,同理,要是換成要求播放某種特定的「週四風」,大概也是一樣感覺吧。

Spykee:對,我想長期聽我們幾個放歌的人,應該都有發現最近我們的選曲跟之前的不同。我覺得很簡單就是說,從週四時期,一開始的初衷就不是「要放華語或 80、90 金曲」,而是「想放別的地方沒辦法放的」。但風格也是真的很苦惱的一件事,就是當被問到「你放什麼類型呢」,我現在是真的完全無法回答……

關於 Outer 到 THE BAR 的轉變,我覺得(常客)不適應絕對是必然的啊,因為首先「對派對的期待感」從每週一天變成每月很多天,濃度會被稀釋掉,但是如果只看一個晚上好不好玩瘋不瘋,很多事就做不到了,因為這間 BAR 的最核心目的,是想要透過多元的夜生活狀態,推薦更多更多的音樂給更多人。這也就是為什麼舞池要小一點留給座位區,人不多的時候就來嘗試 mellow 一點的選曲,要試著讓原本喜歡其中一天的朋友,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願意多來幾天。我們一直都會繼續改變,像近期 DJ 排班的方式(早來晚來都可以聽到每一班 DJ)、越來越多元的特製食物活動、甚至最近新改裝的 DJ 前排吧檯桌,以及受秋波啟蒙開始的電玩,都是出於這樣的想法,很可能我們永遠不會有最終形態吧。最後,當你被這些有趣的事情吸引,來的次數越來越頻繁,你在這裡聽到的音樂就會更多。

……要試著讓原本喜歡其中一天的朋友,可以在不同情境下願意多來幾天……如果只看一個晚上好不好玩瘋不瘋,很多事就做不到了,因為這間 BAR 的最核心目的,是想要透過多元的夜生活狀態,推薦更多更多的音樂給更多人……

(待續)

採訪、編輯:Han Chen;照片:波波、Jemp、Karin Nowhere、Yi Chou

發表留言